上周除了周五之外,我都在云南旅游。上周银行股出现了久违的大幅上涨,我的第一重仓股招行周涨幅10.38%,第二重仓股建行周涨幅4.24%,打野仓的宁波银行周涨幅15.02%,都超过了上证综指3.42%的周涨幅,即使和沪深300的4.47%相比也只有建行略微落后。经过一周上涨后,我的信用账户当周涨幅16.67%,今年收益终于转正。
(资料图片)
很多粉丝问我对于银行大涨怎么看?银行股为啥突然上涨了?旅游期间都在忙着爬山走路照照片,根本没工夫跟大家闲聊。这周正式开工了就和大家随便聊几句。首先,我不知道大家为何对于银行的上涨这么惊诧。在我看来,银行的上涨是必然的,意料之中的,唯一不确定的是上涨什么时候开始,以什么方式展开。
而且对于银行的上涨我也提前暗示过。2023年7月6日专栏文章《银行板块下半年展望》中提到:“根据过去多年银行股的走势规律,分红后如果出现回调是非常理想的介入时机。中报披露后,银行股稳步上行的动能较大,特别是如果3季度经济复苏的动能增强,在四季度可能会有较为持续的上升行情。”
2023年7月10日专栏文章《分红使用计划》中提到:“今年银行股的走势只有一月份表现比较亮眼,后面整体都处于调整期。这也就给我们这些持股收息投资者带来了一个非常难得的低位分红再投的机会。上一次出现这种机会还是在2018年。所以,今年大的策略一定是分红再投。具体到不同的仓,会有细微调节。”
2023年1月初的专栏文章《银行股2023年展望》末尾提到:“进入到下半年,银行业的基本面有利因素会逐渐增加,有利于银行板块的稳定向上。”
很多人把上周股市的大涨归因于中央开会重提资本市场,归因于对房地产政策的放松,甚至归因于一堆T+0,限制下跌的小作文。我也是挺无语的。如果大家把时间往回拨一个月,会看到一堆流量V连篇累牍的小作文黑银行,最出名的莫过于唐朝了,把恒大迟到2年的年报暴雷作为蹭银行热度的切入点,然后就是银行怎么怎么不行。你还别说,他的影响力挺大,真有不少坚持了好几年的银行持有者在银行启动前清仓了。
很多类似的小作文反复炒作的就是那点事情:要么是房地产,要么是地方隐性债务。关于这2个问题至少2年前就已经是秃子头上的跳蚤明摆着。我关于房地产和地方隐性债务的专栏文章都写了不少。这些影响都是可控的,局部性的,而目前银行的估值是过度反应了这些不良预期。但是,对于资产荒背景下的银行,特别是业绩稳定的大中型银行作为资产配置压舱石的意义认识不足。
银行的中期上行是由基本面和政策面双向驱动,最终的体现是估值修复为主。这一行情的发展具有必然性,而上周的会议更像是一根点燃一堆干柴的火柴。
至于最近监管部门披露的我国2季度银行业净利润同比增速2.6%高于一季度1.3%的数据,这不是应该在预期之内的事情么?我年初的业绩展望中说过,今年银行的同比业绩增速最差是在一季度,因为净息差的同比下降在一季度最明显,后面同比下降会逐渐收窄。这也是银行业基本面改善的重要原因之一,另一个原因是资产质量会有所改善。
至于后面的走势无非是2种可能,一种是类似于2014年,拉起2-3周后再阴跌2个月再构建一个平台等待经济复苏明确后再上涨。另一种是类似2019年初走出小碎步上行的走势。
目前我的策略就是耐心坐等银行的估值修复,不用乱动。 因为短期的走势无人可以准确预测,但是中期趋势具有一定必然性。所以,放弃短线小富即安的思维,专心坚守等待银行股的估值修复行情。
至于买卖我的想法一直没变过,招行40以下,逢下跌有钱就买,不追求买在最低点,只要低估,我们应该更关注收集到足够多的筹码。因为,在牛市启动后成本不重要,重要的是仓位和筹码的多少。
记住那些在7月初写小作文死命用房地产和地方债黑银行的所谓大V们。他们的丑恶嘴脸将被永久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本文源自:价投谷子地
标签: